一个期货大佬的回忆录:我是如何在半个月里输掉30个亿
2015-08-24 21:26:11 来源: 作者:
一名期货作手,经历无数次失败与胜利,终成亿万富豪,最终却仍抵不过一次千金一掷的毁灭。他有怎样的传奇经历?他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?
2015年8月10日,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的一栋别墅楼里,刘杰行动迟缓地翻出房产证,准备变卖他的家产。窗外透析出的阳光,折射在他身上,显示出这样一出场景:一张皱纹纵横的脸上写满倦意,白了大半的头发也似乎在诉说岁月的无情。
从一名普通新闻记者做起,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投身股市,一路沉浮跌荡,暴富破产,终在2007到2008的一年里,实现了三十多亿的财富。岂料今年五月底,股市暴跌;到六月初,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这位亿万富豪却将这三十多亿败得精光,并欠下2000多万的外债,如今需要靠变卖房产来偿还他所欠下的债务。
股市的跌宕起伏,仍在继续;而这位曾经的强者,却再也没有力量走下去。
强者的游戏
1992年5月21日,是刘杰永远铭记的日子。
这一天,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收盘于1266点,一天之内狂涨105%。在不到两年前的(1990年)12月19日,刘杰把在报社积蓄了6年的5万块全部买入了上交所仅有的8支挂牌股票。这表明在这一天,不计算每支股票各自盈亏,刘杰将收获10万余元的硕果。
一年多挣了从前六年的钱,这让刘杰感觉眩晕与难以置信;“天降馅饼”一般的惊喜,也让他有些难以自处。而新闻记者的理性,则让他迅速做出判断:卖掉所有上涨股票。云诡波谲,涨跌难测,这是股市历来的属性;见好就收,是唯一顺应市场发展之举。
卖掉了所有上涨的股票,刘杰获利近20万。交清其余下跌股票的保证金,忆苦思甜,刘杰久久难以平静。
几年前,以“杨百万”为首的投机分子倒卖国库证券、有价证券及倒买倒卖邮票,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响当当的人物,这让刘杰又馋涎,又羡慕。在当时,安分守己的刘杰,厌倦了枯燥工作的波澜不惊,却也不敢轻易将积蓄拿来冒险——这也是当时中国人的普遍心理:利用中外国度信息高度不对称,进行市场投机倒把,或许会让自己名利加身,但更可能让自己倾家荡产。它是属于强者的游戏。
而上交所8支股票的诞生,就不一样了。当时,股票在中国是一个混沌初开的资本市场,倒卖国库券等赚黑心钱的内幕丑闻已被曝光,按照历史发展秩序,这预示着炒股将是一次充满活力的金融变革。
杨怀定的果敢,赚得富甲一方,成为“杨百万”,早将刘杰的心戚戚焉涤荡无存;错过了曾经的契机,面对新的资本诱惑,刘杰更不甘再次缺席。做新闻的明锐与果决的判断,终于兑现成了他这次理想与行为的双重胜利。
到1992年,资本市场上的股票越来越多,而且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在1991年7月3日开业。这是个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美妙前景,初尝甜蜜收获滋味的刘杰开始飘飘然,不安于室的斗兽之心终于战胜安分守己。他辞去了记者工作,除了生活开销,他将所有资本全部投入股票的买入。
就这样,刘杰通过不断的低价买入高价卖出,实现滚雪球一般的财富增长,资产迅速积累超过百万,成为“刘百万”;如果不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,或许刘杰会认为,整个中国的资本市场都被他玩弄掌中。
偶像效应
在为期2年的金融风暴摧残震荡下,东南亚及香港都陷入罹难般的经济衰退,中国却因为经济体制不健全等原因,在这场灾难下逃过一劫。不幸的是,刘杰却没逃过:他购买了香港恒生,因为香港要在当年回归,他以为历史会再次给予他财富的宠幸。
截止1998年8月初,恒生指数一路跌至6600多点,若不是大陆几支股票的勉力支撑,刘杰将会倾家荡产,并欠下一屁股债。他终于明白:历史就是另一个股市,并非那么循规蹈矩,那么有迹可循。
这个强者开始变得胆小,一千次胜利的虚荣心膨胀,也不足以抵消这次失败带给他的胆战心惊。他开始退出了股市风云的龙争虎斗,沉淀下来观察行情与阅读股票书籍。在这期间,他知道了华尔街神话人物:杰西·利弗莫尔。
“一生的伟大,一身的疯狂”,十个字道尽了这位股市天才数次暴富、破产的传奇人生;而他身上最具传奇性的闪光点,便是每次股市大崩溃之后,他成了唯一赚钱的人:从1907年赚100多万美元,到1929年超过1亿,每次华尔街遍地哀鸿日,便是这位投机者洗劫屠城时。而这其中的奥秘,完全在于两个字:卖空。
卖空——靠交保证金来卖出利润高于保证金90%的不存在的股票,在此之后再买回,从而抵消买卖——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操作方式,再一次点燃了刘杰狼一样的如炬眼光。他开始明白除了国库券、邮票,资本市场的任何交易都能投机倒把。他决定做回强者,继续玩这盘远远没有完结的游戏。
2000年的美国科技股泡沫,很快实现了刘杰的第一次卖空计划。被高估的雅虎、亚马逊等科技网站的泡沫,最终都成为这位投机者的囊中财富。美国骗局被拆穿,收获物质财富的同时,他又收获了另一个股市精神偶像:沃伦·巴菲特。
1940年,杰西·利弗莫尔因在1931到1933年之间悖逆市场规律,落得自杀的结局;巴菲特则不一样。从1956年成立投资公司开始,这位股市神话人物无一败局,其关键在于:巴菲特是一个有价值投资原则的人。他的原则,是大量买入被市场严重低估、稳定而具有长远前景的股票,然后长期持有,直到这家公司发展的动力消失为止。
至此,刘杰的股市战略布局已然形成:左手买,右手卖,一退一进。一边效仿巴菲特,大量买入低价潜力股;一边效仿杰西,卖空泡沫大的股票。无论进退,无论股灾或盛景,他都将成为受益者。
而后面几年的两次大事件,都应证了偶像效应的正确性。2003年,他买了中石化,这支股,他一直持到了2007年。这一年,中石化已由2003年的2元涨到了16元,后来几个月直接超过29元。他依靠这一支股票,赚了1400%。
2008年,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,中国股价暴跌。刘杰在股市下滑中不断卖空高价股票,当99%以上的人都陷在叫苦不迭中,刘杰银行卡的数字却成倍递增。
一次“三年不鸣”,一次市场投机,刘杰赚了三十多个亿,俨然成为中国版“华尔街的贼”。只不过,普通的贼都是昼伏夜出,而他则招摇过市。他太强大了,强大到虚荣心爆棚,强大到他自以为能操控中国股票市场。
权利的终结
刘杰的性格,相对于巴菲特,更像杰西。他们都有狼的贪婪。其实贪婪更符合人性。从街头褴褛,到办公室的稳定,再到坐拥过亿的财富,再加上日益娴熟与丰富的经验积累,那么,这个人还会是一个知足的人吗?恐怕有一点这样的想法,也会觉得羞愧吧。
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直持续到2015年初。这一次的阵痛与震荡,股市一直在地平线上下不到一厘米处波动。而就在这几年里,刘杰出手了。因为没有可卖空的好股,他把90%的资产全部压在了低价A股上,放长线钓大鱼。
时间最终没有辜负他的苦心孤诣,近7年后的(2015年)5月27日,这一天,成了全中国A股股民的狂欢,30多位股民成为了亿万富豪,刘杰也位列其中——如果他的贪婪不被放大,如果他能见好就收。
当天夜晚,刘杰辗转难眠。他又把美好愿景寄托给了历史的规律,他想:按照历史发展,股市很有可能继续上涨……对的,一定会涨!
然而第二天,他收到的,却是天要收他的一纸裁决。
28号,股市暴跌突至,500多支跌停股中,竟有超过一半是刘杰所持股。上天并没有给他苦苦等待后的“应有回馈”,上天只是延迟了对他的惩罚与死期。
除开200多支跌停股,其余下跌的2000多支A股中,也包含了刘杰的一大半。刘杰开始无比恐慌、不甘心甚至失心疯。一阵内心挣扎后,他决定继续观察走势,他要玩这最后一把游戏,是生是死,就在这最后一把。
但从之后的股票走势可以看出,老天不愿再给他机会,不愿再姑息这个金融市场破坏者。从28号开始,股市下跌一直不曾停过,刘杰的股票也戏剧性地滑得最快,刘杰也戏剧性地在银行与交易所疲于奔命——他的所有资产都砸入了跌破买入价的股票,而这些股票还在持续下跌。
借了几百万填坑,刘杰的朋友也无能为力;没有办法再填剩余的坑,刘杰破产了,这次,是真的倾家荡产了。这最后一把游戏中,他终于丧失了一切:权力、财富、神话缔造、不可一世,他成了彻头彻尾的失败者。
7月的一天,途经上交所大厅外,刘杰目光游离,眼神涣散,他终于失去了狼的贪婪。他想不明白:为什么曾经兵不血刃攻城拔寨,换来的却是满目凄凉?他想不明白:为什么历史为何总是出人意料,让人捉摸不透?
他想不明白:其实哪儿来那么多兵不血刃,屠城的背后,早已聚集了无数群起而攻的目光。历史也并非不无规律,它的规律是公正:欠下的血债,必定要用更多鲜血来偿还。
尾声:东山再起
再次见刘杰,是五天以后(8月15日)。上海的三座别墅早已被他变卖抵债,如今他租在一个破旧宾馆里,里面除了一张床、一张书桌,再无其它像样的东西。
此时他正坐在宾馆大厅,捧着一本雷蒙德的《东山再起》在看。可能正看到精彩处,他的眼里又放出了光。
不愿打扰他的生活宁静,我进去后,又退出来,便匆匆离开了。
本文标签: